在 2023 年當一個飲食作家,是不容易的事情。
科技發達,社群媒體時代,人人有一隻手機,就能寫,就能拍,更別說全球化之後,移動旅行變得容易。過去旅行極不容易,屬於特殊的階級,或需要一點決心和自我放逐,現在差不多是人人可負擔,大旅行壯遊有他的典範,地方小旅行有他的探訪規格。再加上農產與餐飲行業,通常必須追求商業利益的最大化,於是你吃的大家基本上都能吃得上,也都能說上幾句,發表個什麼意見。以上顯得在 2023 年要以飲食作家,飲食書寫行走江湖,是個不大靈巧明智的決定。
第一,寫的通俗簡要,會被理解為膚淺。
第二,寫得旁徵博引,也會有人訕笑這是複製貼上,掉書袋。
人人都能說上幾句的年代,為何要聽你說呢?人生實難,這個問題在我內心深處,是舌根的苦。這種苦當然是說不出來的。用味覺比喻來說,30 年前,講苦澀的戀情可以說說冷掉的黑咖啡如何走味,但現在可不行,全球品味份子人人都在喝手沖黑咖啡,咖啡運動一波推過一波,咖啡店是城市必備風景。於是乎,當嗅聞香氣挺起舌尖,以身試苦,旅程才要開始,誰准你的形容詞就此停在這裡?水洗、日曬、產地、莊園、品種,說來聽聽呀?隨著食物知識日益精細,通用的譬喻逐漸失效,讀者們好整以暇,看準是不是又來個鸚鵡學舌,寫吃的還能搞出什麼新名堂。

所以要能夠宣稱飲食書寫的存在,恐怕除了吃得深,吃得廣的智識外,還需要很多的情懷,和竭澤而漁的創意思索,才能夠在飲食這件事上,稍微說點話。
非典型出道
我自己出道於臉書粉絲頁成長的紅利期,接著在聯合報的副刊開啟料理專欄,一鍋一鏟一筆地橫跨了 4 個年頭,感覺自己對於土地食物家庭料理的經營到了一個程度,接著出國前往義大利學習食物文化,取得一個碩士學位。以經歷和學歷,大致上符合了客觀上能夠成為一個書寫食物作者的份量,但日常依然須要綿延的實踐——說一次不夠,兩次也不夠,要一直一直去,讓食物變成身體的一部分。
所以在完成歐洲的學位和實習後,選擇成為一位採訪餐廳的餐飲記者。在一開始的設想是這樣的:從產地到餐桌,我曾是趴在土地上,筆記單字和句子,學習當地人稱呼事物方式的人類學學徒,理解小農的生活家庭。但我也想理解那些能夠把農產製作成高價美饌的餐飲世界,那選擇這個職業是好方法。畢竟我非出身富賈,而生命是漫長的田野工作,還能混口飯吃。
在全職擔任記者編輯的前兩年,我確實發生了私底下除了廢文,其他像樣抒情的文字都寫不出來的狀態。工作的思緒佔滿了記憶體,為了闡釋觀點、或是為了推廣美食消費與人物的內容製作,都跟做自己很有很大的分別。
作為傳統大報出身的專欄作家,和新媒體的編輯,擔任媒體工作的資歷不深,但藉著這兩者身份,在餐廳飯局擁有更多的餘裕,彼此觀察。作家是被容許保留更多自己的感受,而記者需要更完整傳達活動與菜單的要旨。我時常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學生時期的田野工作,時而置身其中,時而旁觀現場,出入飯局的裏外文本,挺有些意思。
這個工作帶我見了更多的世面,而其他的,就得靠自己了。
自己的煮飯
幸好我是煮飯的。
對 2023 年的飲食書寫來說,女性呢,要的不只是自己的房間,更是自己的廚房。維吉尼亞・吳爾芙 在 1929 年發表了《自己的房間》講女人要有自己的空間,才不會被打擾,才能夠創作。這說明的是創作有其物質條件。這個說法 100 年過去依然適用,只不過,比擁有「自己的房間」更困難的,恐怕是擁有自己的廚房,這個是比自立更加困難的條件,特別在這個房價房租高漲的年代。
台灣外食方便,因此人還願意孜孜矻矻地煮,需要堅持。
不過一但開始煮飯,會開始因為採買對物價,對季節波動有感,帶來意外收穫。比如,時到夏季,芒果西瓜荔枝的上市,傳統菜市場是一面洶湧的粉橘紅黃,濃密甜酸香浮動,召喚唾液。由冬天到春天,一片蔬菜嫩綠欣欣向榮,讓人覺得濕冷有盡頭。現代社會的設計,把人跟自然環境隔絕開來,創造出穩定便利的情境,恆溫恆濕,代價是少去跟自然的連結。傳統菜市場就是那個破口,讓人窺見四季春秋。菜市場還是百貨公司般的地區選物店,買來的皆可食與民生之物,這種實在感,讓煮飯與買菜帶來目光與味蕾的療癒感。
更別說烹煮的過程,乃身體技藝之操練。
聽聲音,聞味道,知道食材怎麼變成料理,其中有哪些道路,曲徑通幽,讓羅馬成為羅馬。自己煮得快樂,朋友吃得開心,這些理解放到採訪工作上,就更能知道廚師在廚房裡施展了什麼了不得了的技術,問出正確的問題,辨別出贗品和天份,寫出一盤好菜。
他人的餐桌
原本餐桌是私人事務,親朋好友交流共食之所。但社群媒體時代,餐桌有時更像一方展示的畫布,彰顯個人品味。
這點我太有感了,如果不是為了要拍照,我未必會安排餐盤搭配。因為日常使用,碗還要自己收拾的話,當然是選容易維護的餐具為上,價高者如陶作家作品,甚者古董老盤,用起來心情難免戰戰兢兢,怕砸了這個買不回一個。這個想法很多人都有,因此修補陶器的金繼課程,也流行了起來,要人以鑲金戴銀的方式抱殘守缺,愛物惜物。美國餐飲媒體 Eater 曾評論,疫情期間歐洲古董餐盤大為盛行,跟人們需要標榜自己的品味認同有關。衣著時尚有流行,餐桌擺設當然也要有風格。
英語老話說,你是所食( You are what you eat. ),講人們選擇的食物說明了社會位置。在美國,吃高碳水化合物的是窮人,富人吃的是新鮮有機蔬菜水果。這是指吃到嘴裡的。單看拍照,放在盤上,肉與肉,蔬菜與蔬菜,看起來差別並不大,但擺盤陳設可就會產生很大的差別了。
於是你很難說這不是一種小確幸——在這樣紛擾的世界,蝸居的斗室裡,竟然還有一方小小的天地讓人看看自己如何體面的生活著。
餐桌這個小天地裡有炊煙,有撫慰,還有別緻的碗盤,像轉到觀眾前面的那扇風景窗。隱而不見背景是都市生活的擠壓,家務的繁忙。和一個至少還能大口吃飯,給自己愛的人類。
(《文訊》雜誌,454 期,飲食與書寫的千滋百味。客座主編:胡川安教授。)

